他来自大山心里想着大山里的人
他来自大山,与所有农家孩子一样,他的身上浓缩了同时代走出大山孩子的传奇人生轨迹;他是一家医院院长,救危扶困、资助社会事业,有着对财富和社会责任的独特理解与价值取向;他是一位慈善企业家,财富如水是他的格言,爱心似河是他的追求;他一心办医为民,为民办医,诠释济世情怀,他让山区贫困群众在致富小康路上健康前行。他就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红十字会医院院长雷志刚。
16岁外出闯荡 勤劳爱学终成一番事业
今年36岁的雷志刚,出生在桃源深处、梵净山脚下江口县闵孝镇双屯村,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家有兄妹四人,靠着一亩二分地过活,一家人生活过得非常清苦。打小就懂事的雷志刚,作为家中排行老大,看着含辛茹苦的父母,每每偷偷落泪,暗恨稚嫩的肩膀不能为父母分担一二。
1996年,刚满16岁的雷志刚,为减轻家庭负担,为父母的分忧,为让兄妹们能有一个安心学习和生活环境,雷志刚主动提出放弃学业,跟着那时农村最受欢迎的当弹花匠师傅,走南闯北当起了弹花匠学徒。
因勤奋、老实、肯学,不到一年时间,雷志刚学成出师,每月可挣60元工钱,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,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,雷志刚一下子成了家中顶梁柱。尽管拿着令人羡慕的工钱,随着走南闯北见多识广,雷志刚不甘心做一名弹花匠,先后开办过酒厂、百货批发、饲料推销、跑过客运、煤炭经销等,各行各业的摸爬滚打,尽管是小打小闹,没有做成大生意,但几年下来,却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和社会经验。艰苦创业,几经磨难,玉汝于成,铸就雷志刚坚韧不屈的性格,生活的磨练,造就了雷志刚宽广的胸怀。
与医结缘 注定与医者仁心结伴前行
本世纪初,各地大兴医院对外承包经营之风,因人缘好,又爱帮助人的雷志刚,闻悉江口县坝盘乡镇卫生院(原张藤卫生院)正在物色经营管理人才,在朋友的推荐下,雷志刚加盟该院,成为该院的院长。因做人守信,敢于创新,管理经营得当,医院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,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及其知名度大大提升。也是这一年,雷志刚在这里还收获爱情,与医院同事如今的妻子喜结连理,实现了事业、爱情双丰收。
小试牛刀,一炮走红,雷志刚成了当时县内医疗行业的知名人士,多家医院均纷纷伸出橄榄枝邀其加盟。此时,创建江口红十字会医院纳入江口县委、县政府议事日程,正在寻找医院管理人才,在各级领导的力邀下,在乡镇卫生院干得风生水起的雷志刚赶赴县城,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建了江口红十字会医院,为江口人民看病就医多了一个选择。
2009年,沿河县委、县政府与其他区县一样,对外招商引资,力邀社会资本和人才前来沿河开办医院。在医疗行业打拼多年的雷志刚,瞄准了沿河人口大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潜力,遂多方筹集资本、组建团队,与沿河县签订创建红十字会医院招商引资项目。
来到沿河,人地两生,面对一穷二白的沿河事业,雷志刚及其团队从零起步,招募医护人才,多方筹集资金,开启了在山区沿河的公益爱心创业之路。
为了实现门诊到医院的跨越,雷志刚全身心投入到医院的发展中来。医院要发展,首先在人才,为弥补人才不足,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挖来学科带头人,先后引进彭武平等10余名省内外专家人才前来加盟,以人才优势助推医院后发赶超,与此同时同步加大基础设施及其医疗设备的投入,同样不惜重金投入,以高、精、尖先进设备提升医疗水平上台阶。 同时,在县域医疗机构率先开展优质服务,全面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舒适感。与之相反的是,高质量的医疗技术和优质服务,广大患者却没有多花一分钱,由此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,树立起了红十字医院爱心、公益医院的良好口碑。
正如雷志刚所说:“我不懂医,但我尊医重人才”。正是出于雷志刚个人魅力,一大批人才从四面八方前来共同创业,汇聚沿河红十字会医院,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城市医疗专家服务。
通过数年的发展,沿河红十字会医院发展成为一家集预防、医疗、康复等为一体的二级综合性医院,拥有医护人员168人,其中,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人,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6人。配备有CT、DR、四维彩超、电子胃肠镜、经颅多普勒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、血尿检查仪等先进仪器设备。设有内科、普外科、骨外科、五官科、妇产科、口腔科、中医科、检验科、医学影像科、放射科等科室,能全方位的满足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。仅2015年,医院就诊人次突破6000余人次,今年上半年就诊人次就已突破去年人次总和。
慈善医院 责任企业家
事业获得成功后的雷志刚,并没有享受自己的富裕生活,依然保持他农村孩子的本色,而是把大量的时间、精力和财富用于扶贫帮困慈善事业。
雷志刚及其他的沿河红十字会医院自始至终没有忘记红十字会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精神,尽管医院还处于持续投入期,始终不忘初心,秉承医者仁心的大医情怀,践行“为民办医,办医为民”的公益慈善宗旨,开展了一系列持续不断爱心医院、责任企业的公益慈善行动。
下乡进村普查白内障患者,并提供免费检查、免费复明治疗,让沿河每一位白内障患者群众都能重见光明;中小学生视力普查,让广大学生在求学路上一路光明;县域内80岁以上的老年人,在享受国家医疗政策外对其免费治疗,并每年免费为其健康体检一次,如今全县5000余名80岁老人正享受这一公益服务;每周六,看望慰问敬老院孤寡老人、抗战老兵成为医院“法定节日”,并与老人们一对一认亲、结亲;义诊活动不仅要下乡镇,更要进村,该院实现全县382个行政村免费义诊全覆盖,年均义诊20万余人次,送药送药金额高达百万元;脱贫攻坚路上,雷志刚及其医院主动认领600户精准扶贫户,为其代交三年的医疗保险基金,每户每年400元至600元;为全县精准扶贫户每年提供一次免费健康体检,让其在脱贫致富路上健康前行;捐资助学,每年奖励精准扶贫户子女考取一本大学享受一次性奖学金5000元人民币,考取二本大学的享受一次性奖学金3000元人民币……
一项项承诺,掷地有声,诠释着雷志刚及其红十字会医院医者仁心的朴素情怀。
一枝独秀不是春,万花齐放春满园。随着沿河红十字会医院逐渐发展壮大,不管是学科医疗技术水平还是先进医疗设备,医院实力在县域内位居前列,特别是引来了多位曾在大医院担任院长、主任医师等一批经验丰富退休医生的加盟,进一步夯实和凸显了医院整体实力,每当沿河县人民医院、县中医院等兄弟医院需要技术支援时,不会因为是同行或竞争单位,雷志刚从不打折扣,一律鼎力支持,心里装的满满是为了百姓健康。
为了破解山区群众看病难、看病贵难题,雷志刚及其红十字会医院主动要求,对口帮扶晓景乡卫生院、泉坝乡卫生院等两家医院。在得知两家医院病床紧张的情况下,分别为两家医院送去价值3万元病床20张。为了真帮实扶见成效,沿河县红十字医院在医护人员本就紧张的情况下,选派技术过硬、业务能力强的医护人员5人组成对口帮扶小组前往两家医院进行帮扶,真正让偏远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城优质医疗健康服务。通过对口帮扶,两家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及其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得到了大大提升,实现了优质医疗健康服务下基层延伸目的。
据不完全统计,该院近6年来累计投入资金、物资近300万元用于公益慈善事业,为万千群众送去温暖和爱心。
值得一提的是,每到周末,一个雷打不动的日程安排,雷志刚放弃休息,亲自带队,带领着他医护团队,下乡进村开展上门送医送药免费义诊活动,数年如一日,从未间断,每当红十字医院120车下乡进村,老百姓就知道那一定是雷院长给群众送健康服务来了。
今年80岁的吴长付老人,患白内障已有4年,在红十字医院一次免费白内障普查活动中得以发现,医院及时为他进行了免费手术,让他得以重见光明。
自该院开展白内障普查以来,已为万余人进行了免费普查,并为108名患者进行了免费手术,让他们重见光明、感受生活之美。
同样是今年,江口县德旺乡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,全乡10个村受灾人口近1.5万人,其中400余人无家可归,房屋受损400余幢。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,雷志刚及其医院在获悉这一情况后,千里奔袭,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参与救灾,为灾区群众送去紧缺生活物资及其送药送药健康服务,折合金额达3万余元。
那里有需要,那里就有沿河红十字会医院医护人员的身影。
救治一个病人,救助一方百姓,这只是雷志刚及其红十字会医院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一个缩影,然这样的公益慈善事例每天都在雷志刚及其他的团队身上上演着,且力度越来越大,覆盖面越来越广。
今年,为表彰先进、突出社会责任及其公益贡献,铜仁市慈善总会授予沿河红十字会医院“慈善医院”荣誉称号。也因此,雷志刚及其沿河红十字会医院多次被新华社、人民网、当代贵州、贵州日报、当代先锋网、多彩贵州网、铜仁日报、铜仁网、沿河电视台、沿河报等中央、省、市县媒体报道。
从送医送药到扶贫济困再到智力扶贫,雷志刚考虑更多地的是,帮助更多的山区贫困群众内生发展,在保障群众在脱贫致富小康路上健康前行外,捐资助学、产业扶贫成了他践行新型慈善的新开始。雷志刚谈到,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,健全医院学科设置,特别是中医学科建设,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,进而形成医院中医学科、中药材产业、中医人才培育及其贫困群众等多方联动,把沿河生态资源优势转变成大健康、大生态、大发展、大民生实践,真正实现百姓身体健康、百姓富、乌江沿河美的远景!
雷志刚说,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,把医院经营管理好,能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、让老人能安度万年让山区贫困乡亲早日过上好日子,就是捐赠完我的财富也在所不惜。
朴素的话语,真情流露,雷志刚及其沿河红十字会医院,用具体实在的行动,诠释了爱心医院、责任企业家的人生价值。(安慧芳)